新闻动态
2018-03-20
徐晓翔课题组层状钙钛矿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目前人类社会面临化石燃料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两大世界难题,因此开发新型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尤其重要。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是指利用光催化材料在光能驱动下将水分解为氢气氧气的过程。光解水能得到清洁的可再生氢能源,是有效解决能源及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目前主要研究光催化材料以半导体光催化剂为主,但是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具有可见光吸收少、光生电荷易复合等问题,导致太阳能转化效率普遍不高。如何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是该领域的一个技术难点。我院徐晓翔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高效、经济、稳定的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特别是对于钙钛矿材料有着较为深刻的研究。近日,该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型二维钙钛矿材料La/N掺杂的Sr2TiO4在可见光激发下实现了分解水制氢和制氧反应,并且在模拟自然光条件下实现了全分解水。理论计算表明层状Sr2TiO4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电子被限制在TiO6八面体层,而层间的电荷传输被禁止了。因此每层钙钛矿可以作为独立的单元参与光催化反应,减弱了电子空穴的符合几率。但其具有较宽的带隙结构,限制了该材料对于太阳光的利用。在此结构中引入La和N元素可以有效的增加其可见光响应(光吸收边达到650

2018-01-25
张鲁凝教授课题组发展新方法实现快速低成本气体分子检测

气体传感器研究一直是分析化学的热点领域,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气体分析方法在工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应用。气体传感器的设计通常需要借助复杂的化学制备、精确的界面化学调控,以及特异的选择性吸附来实现分子的捕获和探测。如何实现快速和低成本的气体检测是该领域的一个难题。我室张鲁凝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微纳米尺度下光谱分析方法,结合物理、材料、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尝试利用光子晶体、纳米粒子、生物膜结合超分辨和光镊操控,实现在纳米尺度和单分子水平下高效率、定向、定点地光子传送和采集。日前,该课题组利用物理领域常见的普通黑皂膜实现了百万分之一浓度(ppm)氨气以及十亿分之一浓度(ppb)的乙酸检测。黑皂膜是厚度低于100纳米的肥皂膜,因其不发生光学干涉而呈现黑色。课题组研究人员使用的皂膜厚度大约为10-25纳米,因此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每克,与碳纳米管接近。该方法巧妙地利用普通黑皂膜的以上特点,使其高效地吸附氨气或者乙酸气相分子,利用其中所包含的荧光酸碱指示剂测量吸附气体导致的pH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荧光信号与气体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响应。据此原理,可以利用黑皂膜作为一个平台,在其

2018-01-12
费泓涵教授课题组阳离子型三维卤化铅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开发具有本征白光发射性质的单组份荧光体材料在固态照明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该材料在LED器件中的应用有望使其取代传统光源。然而,目前具有优异性能的单组份白光发射荧光体仍屈指可数,尤其是具有本征白光发射性质的材料非常罕见。本征发光材料的优势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晶体矩阵,得以精细调控并改善其发光性能,并可由晶格结构深入探讨其发光机理。只有少数基于钙钛矿结构的卤化铅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本征白光发射性能,但这类材料普遍稳定性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困难。我室费泓涵教授课题组致力于研究阳离子型无机骨架的构建和基于阴离子的应用。近日,该课题组采用有机羧酸盐作为阴离子结构导向剂,实现了两例具有三维阳离子型卤化铅骨架的无机晶格材料。此前已报道为数不多的开式三维卤化铅结构均呈现阴离子型,因此构建这类阳离子型的多孔卤化铅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并富有挑战性。其中,具有扭曲八面体配位环境的PbII中心对这两例材料的合成和宽谱白光发射性能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此前报道的阴离子型卤化铅材料,这类阳离子型三维晶格矩阵具有优异的酸碱稳定性和光热稳定性,有很大潜力取代传统白光LED荧光材料。变温荧光

2017-11-30
徐晓翔教授课题组太阳能光解水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球上有限的化石燃料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并且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寻找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已经迫在眉睫。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将间歇性的、不易收集存储的太阳能转化为易存储、易运输的化学能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开发途径——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正是这样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良好方式。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利用光催化材料(一般为半导体材料)在太阳光光子的激发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整个过程清洁无污染,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面临可见光吸收少、光生电荷易复合等问题,太阳能转化效率普遍不高。我院徐晓翔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提高了半导体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的活性,对提升太阳能转化率有重要意义。近日,该课题组研究了Dion-Jacobson型层状钙钛矿材料RbLaTa2O7,通过DFT理论计算证明该材料具有特殊的二维电荷传导特征,即电荷的传输被限制在LaTa2O7—钙钛矿层,而层间的电荷传输被禁止了。因此,每层钙钛矿可以作为独立的

2017-11-08
费泓涵教授课题组阳离子型卤化铅材料发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发光二极管(LEDs)材料及器件的大量研究使其有望在固态白光照明领域取代传统光源,大幅降低全球照明能耗。现今,白光LED领域的关键研究之一是开发具有白光发射性质的单组份荧光体。只有少数基于(110)晶面的二维钙钛矿结构卤化铅材料表现出独特的本征宽谱白光发射性能,可通过宏观的晶体结构设计调控材料的发光性质,这些性质均不同于传统纳米材料的表面缺陷发光机理。然而,目前这类卤化铅钙钛矿材料的发光量子产率偏低,稳定性较差,极大地限制了该类材料的实际应用。费泓涵教授课题组致力于金属有机骨架的修饰与非均相催化领域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积极攻关研究。近日,该课题组利用阴离子结构导向剂作为模板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阳离子型无机卤化铅二维层状晶格材料,该类材料表现出具有大斯托克位移的宽光谱发射,几乎覆盖全部可见光范围,荧光绝对量子产率最高约11.8%。这些波纹状阳离子型卤化铅二维晶面的金属中心配位环境发生扭曲,导致畸变晶格内的电子-声子耦合,并生成了大量的自陷激子。发光机理研究表明,二维晶面中的Pb-Cl键在室温下的伸缩振动克服了电子从自由态转变至自陷态的势垒。更重要的是,该类阳离子型二维无机卤化铅材

2017-09-04
张扬会教授课题组在C(sp3)-H键官能团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有机合成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各种问题,所以发展高效绿色的有机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传统的有机合成往往依赖官能团的转变,而近年来发展基于C-H键活化的有机合成方法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C-H键官能团化具有原料简单易得、反应步骤少、副产物少等优点,减少了化学试剂的使用,缩短了有机合成路线,避免了许多化学废料的产生,为有机合成提供了简洁高效的方法,符合绿色化学的追求。不仅如此,很多C-H键活化反应还为有机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丰富了有机合成手段,所以C-H键官能团化成为了化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前沿领域。我院的张扬会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发展简洁高效的原子经济型的有机合成方法,特别是发展基于C-H键官能团化的有机反应。近几年,该课题组围绕环钯中间体开展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新颖的有机反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日前,该课题组在C(sp3)-H键官能团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以卤代芳烃为起始物,以过渡金属钯为催化剂,经过C(sp3)-H键活化形成环钯络合物,该环钯络合物可以与通常反应活性很低的卤代烷烃反应,经历一系列新颖巧妙的转变,得到了复杂的二氢化茚和苯并四元环产物。该研究